综合新闻

“历史动物地理与环境变迁” 沙龙在文献情报中心举办

发布时间:2016-11-25

  111日,由中国科学院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主办,老科协中科院文献情报分会承办,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协办的题为历史动物地理与环境变迁学术沙龙在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以下简称文献中心)召开。来自中科院老科协、地理资源所、动物所、古脊椎所、文献中心,以及中国社科院历史所、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中国地图出版集团等单位,近30位各方面专家,还有一些闻讯而来的研究者参加了沙龙。此次沙龙由地理资源所资深研究员王守春主持,文献中心党委书记何林到会并致辞,中科院老科协执行理事长兼秘书长何远光等到会。 

  何林书记提到:“今天的专题报告是属于古老而年轻的历史地理学范畴,是对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中华文明的继承与发掘,也是各国学者可望而不可及的研究成果。从这方面看,我本人认为,‘中国历史地理学’具有悠久历史、深厚积淀、证据可靠且无间断、不可企及等特点,完全可以作为中国科学研究的一张名片。 

  院老科协文情分会研究馆员文榕生首先作了“简介‘历史动物地理学’”,并作了题为虎的起源及其在中国的分布变迁主旨报告。针对现存众说纷纭的虎起源,通过成序列的虎遗存、古文献记载、现代野外调查等翔实资料,从古生物学、生物学、动物学、地理学、历史动物地理学、环境学等方面原理探讨一些相关问题,得出结论:虎起源于我国黄河中游一带,随后主要向东北、西北、南方等扩散,再后则越出今国境分布到亚洲其他国家境内,成为亚洲特有物种;在虎兴盛时,其栖息地曾遍布现今全国省级政区;虎现今成分散隔离小区,甚至出现孤立的点状分布,变化显著;东北分布的虎数量曾不少于13000只到现今20余只看,不超过历史上的万分之十五左右;虎的分布变迁在晚近主要受人类活动产生的直接或间接影响较大;虎在我国的分布长久呈现大面积整体分布,但随环境变化而出现分布隔离而产生9个亚种,大部分出现时间并不久远,其部分灭绝并非同一时间;虎的分布总趋势是从西北部向东南、东北部退缩,分隔、断裂距离越来越大;重视处于食物链顶层的且已处于极度濒危状态的虎刻不容缓。 

  王守春研究员作“历史时期动物分布与生态环境变化”邀请报告。他首先简要回顾历史动物地理学的发展历程,然后谈到:选择典型动物在历史时期的地理分布状况及其变迁,探讨其分布变化的原因,特别是其与生态环境变化的关系;坚持辨证唯物观点对历史文献记载的动物名称进行考证,以及从地理学角度研究动物的起源;通过对气候敏感植物在历史时期分布界线的变化,介绍了历史时期植被带格局的变化;通过大量亲自考察、摄制的典型图片介绍新疆、河西走廊、鄂尔多斯和黄土高原几个位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在历史时期生态环境的变化凸显状况。 

  随后,与会专家围绕2个报告展开热烈的讨论,对历史自然地理研究成果予以高度评价:“由于我国得天独厚地具有近五千年的文字记录的历史,这一部分的资料的整理和正确诠释在全世界来说都是绝无仅有的国际上对于万年以上与百年尺度的环境、生物变化规律探讨并不罕见,而对于千年尺度的变化只有中国的历史地理研究得到反映;对虎问题的关注度更高,有专家当场提出合作进行更具影响力的研究。 

  中科院科学智慧火花栏目编辑组副组长桂文庄在会上发言,认为历史动物地理与环境变迁学术沙龙举办成功在于:让我们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经过发掘,完全可以更好地服务现代科学研究;报告能够通过翔实的证据质疑国内外专家的观点;有多学科、到方面的专家应邀到会,大家能够自由发表意见,深入讨论;文献情报中心领导非常重视,自始至终认真参与,而且在开场做了很好的发言。 


附件下载: